“石”分精准 “材”有保障——云城区法院打造石材专业法庭工作纪实
大路旁,成排的吊机高效运转,工人们忙碌地装卸货物;西江畔,汽笛声中,一艘艘满载石材的货轮驶离云浮新港;不远处,石材加工厂里机器轰鸣,一块块天然大理石在工匠手中变成精致艺术品,将通过西江“黄金水道”运往粤港澳大湾区,远销世界各地......
坐落在“百里石材走廊”中心的云浮市云城区法院河口人民法庭,正全力打造石材专业法庭,为产业升级赋能,护航石材产业健康发展。河口法庭创新构建“行业 + 专业 + 法治”三位一体工作模式,通过司法裁判规则引领、纠纷源头协同治理等举措,为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。
庭会共建,为调解注入“超能力”
“有了法院的指导,我们说话更有底气,协会的调解工作也更顺畅了!”云浮市石材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吴丹丹在调解成功后感慨地说。
原本,协会秉持“行业纠纷行业解决”的理念调解内部矛盾,但由于专业知识有限,缺乏说服力,很多时候调解不成只能诉至法院。2024年3月,河口法庭与市石材行业协会签订《创建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庭会共建协议》,搭建诉调对接机制。
法庭提供法律支撑,协会了解行业痛点,行业专家穿透案件症结,法官释法明理指导。机制运行以来,已成功诉前化解53件石材企业纠纷,实现了法庭与行业协会的高效双赢,让涉石材行业纠纷在前端就能得到妥善处理,避免了大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,为行业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营商环境。
司法建议,堵住行业风险“小漏洞”
法官回访时,商户们纷纷表示,没签合同吃过不少亏。“客户选石料、定规格,我们一般开单收定金,凭单送货,货到点清签字后再结尾款。”“有些老熟客,一个电话、微信就下单了,我们也不懂那么多。”“时间一长,情况就不清楚,纠纷就来了。”
为从源头上堵塞行业漏洞,河口法庭针对合同范本缺陷、质量验收标准模糊等行业共性问题发出司法建议,还搜集整理制作了合同示范文本、常见法律风险提示等资料,推动协会修订《石材买卖加工承揽合同示范文本》。行业履约纠纷同比下降13%,实现了从“治已病”到“治未病”的转变,助力石材企业提前规避诸多潜在风险,保障了交易的稳定性和规范性,让整个产业的运营更加健康、有序。
多元联合,奏响纠纷化解“协作曲”
“联合调解能让各方在专业领域提供全面、科学、精准的调解方案,高效化解矛盾纠纷。”针对涉石材企业案件,河口法庭坚持“机制纵横联动”,开通“涉企绿色通道”。
法庭建立企业“对口”联络调解机制,主动对接辖区内司法所、派出所、综治中心、行业协会的好人队伍、网格员、人民调解员等,形成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的治理格局。2021 年以来,河口法庭审理涉石材行业纠纷642件,其中以调解、撤诉结案的269件,诉前调解纠纷193件,为800多家石材企业解难纾困,极大地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,减少了企业的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,使得企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当中,推动石材产业稳步发展。
案例指引,照亮产业规范“前行路”
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。河口法庭结合审理的涉石材产业纠纷,精选典型案件编印《司法护航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》,并向400余家会员企业发放,开展普法讲座覆盖产业链全主体。
《案例》聚焦“质量验收”“加工标准”等产业痛点,涵盖买卖合同、加工合同、劳务合同等常见纠纷,将裁判规则转化为行业共识。行业生态显著优化,类案调解成功率提升7.8%,真正做到了化“行业痛”为“规则通”,让石材产业内的各企业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行为参照,规范了市场秩序,促进了整个产业朝着更加规范化、法治化的方向迈进。
小法庭护航产业大发展。石材专业法庭从纠纷前端的高效调解,到中间的风险预防,再到纠纷解决时的多元协作以及后续的行业规范引导,无缝衔接、环环相扣,织密织细了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“防护网”。下一步,云城区法院将持续加大司法护航的力度,助力云浮石材产业续写新的辉煌,迈向更加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,让“百里石材走廊”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。
-
上一篇
-
下一篇